青海善思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欢迎来到青海善思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关注我们:
home
MESSAGE
PROGECT CASE
AGGREGA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RECRUITMENT
交换机
蓄电池
网络安全
计算机设备
路由器
光放设备
网络通信
      NEW较新公告:
  • 喜报:公司三名员工已通过安全员继续教育考核
  • 速看!2022年国家电网输变电集采第6批包9《青海海东赛那35KV变电站第二电源新建工程》项目,现场最新实勘照片出炉.....
  • 青海小灶火那林格风电场110KV升压站工程二次设备升级改造项目动态
  • 茫崖驭阳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茫崖冷湖 500MW风电项目项目动态
  • 中国黄河流域在建海拔最高、装机最大水电站正式下闸蓄水
  • 牵引全光运力建设:《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擘画网络发展蓝图
  • 青海玛多:电力消费帮扶助力藏羊走出高原
  • 让调度真正“自动化” ——电力调度信息自动联调装置
  • 2023年已过大半,光通信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技术趋势?
  • 中国信通院标准所所长张海懿:400G/800G技术已成为业界热点
  • 泰昂能源积极推动第三代并联型通信电源试点落地
  • 青海省“警電聯動”保障電網運行安全
  • 烽火通信与许继电气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助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青海首次开展750千伏同塔双回线路中、上相带电消缺
  • 青海送变电公司邀请国网首席专家开展人才帮扶工作
  • 国网青海电力公司与中国绿发青海分公司携手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保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向好态势 推动电力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 两部门发布通知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
  • 奋发有为锐意进取 高质量高标准实现全年目标
  • 青海主电网输电线路迁改 助力新建高速公路项目有序推进
  •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成为能源转型重要抓手 将给相关行业带来更多机遇
  • 巴基斯坦国家电力调度中心高压直流调度培训班在国家电网举行
  • 青海主电网迁改输电线路完成恢复供电
  • 两部门发文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的自适应和数字化水平 业界这样探讨
  • 国家电网公司: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 国网青海电力:首次国际合作完成±800千伏金上-湖北特高压套管高海拔空气间隙真型试验
  • 青海省五项重点电网工程 进入百日攻坚阶段
  • 诺基亚贝尔实验室创造800 Gbps跨洋光传输新纪录
  • 国网青海电力“百日攻坚” 推动重点工程建设
  • 青海电力首次国际合作为高海拔地区特高压工程提供数据支撑
  • 2023长三角新通信产业发展峰会在南通召开
  • 全国首次!国网山东电力取得WAPI互联互通新突破
  • 电力产教融合创新促行业发展
  • 国网能源研究院: 电力产业链将有大规模投资需求
  • NEC 海底光缆成功实现 800 Gbps 远距离传输
  • 佛山南海宝塘储能站通信系统并网成功
  • 山西管局召开信息通信行业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培训会
  • 工业和信息化部圆满完成杭州亚运会无线电安全、信息通信服务和网络安全保障任务
  • 创新信息通信行业管理 发挥“一业带百业”赋能作用
  • 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光路科技工业交换机荣获多项荣誉
  • 坚持价值创新 有方科技持续引领全球电力物联网行业发展
  • 南方电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电能更绿色 电网更智能
  • 智能电网如何运作?
  • 全闪存储、光通信、边缘算力,工信部发布行动计划,这些公司将受益?
  • 六部门规划算力设施高质量发展 计算力、运载力、存储力一个都不能少!
  • 「假期我在岗」守护光明我在岗 电网运维“不打烊
  • 【聚焦】批复同意!云南将建设两个电力项目→
  •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答记者问
  • 《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首发
  • 沉浸式体验“电力+”!昆明供电局开展国企开放日系列活动
  • 广哈通信圆满完成双模调度交换系统试验环境现场测试会专项工作
  • 力合微推出家庭能源路由器高集成度高速电力线通信(PLC)SoC芯片
  • 国网吉林信通公司优化通信运行方式打造坚强传输体系
  • 青海电网首次使用“移动式伞形跨越架”建设输电线路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厉害了,青海绿电
  • 玛尔挡水电站首台机组转轮顺利吊装就位
  • 钱潮奔涌正当其时 亚运之花精彩绽放 浙江信息通信业圆满完成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信息通信服务和网络安全保障工作
  • 揭秘首金背后这支乘风破浪的通信“国家队”
  • 青海“绿电”千里点亮“绿色”亚运
  • 传输网中的加油站了解下!
  • 国网青海电力公司大力推动数字新技术与电网业务融合应用
  • “走进通信世界”科普活动在京举办
  • 新型光纤、400G、800G……这届光博会透露了哪些信号
  • 两场发布会,中国光伏行业的两种未来
  • 烽火通信中标国家电网2023年输变电项目,持续助力电力通信建设
  • 粤港澳大湾区新型电力系统通信技术论坛在珠海举办
  • 天津信息通信行业圆满完成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移动通信保障工作
  • 国网青海电力:促进绿电交易 助推能源转型 今年累计成交量超12亿千瓦时
  • 西宁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
  • 国家电网公司参加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供应链专委会2023年年会
  • 国家电网:严禁贴牌代工行为
  • 国网西藏电力多措并举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 透过光博会,看光通信的新成长
  • 科技行业专题研究-光博会:AI催生光通信产业链新机遇
  • 点亮智慧光网,中国电信联合烽火通信、小米公司荣获“光华杯”北部大区赛一等奖
  • 抗台风、战暴雨!福建信息通信业全力以赴保畅通
  • 電力大數據,助推高質量發展
  • 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电力供应系统
  • 加高升级改造线路 确保青海主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 国网河北信通公司强化市政施工内外协同·提升通信光缆运行可靠性
  • 华为&澳门电力:部署面向未来的OSU OTN电力B平面光通信网络
  • 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电力赋能让基地建设更“智慧”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设公司 乌图(昆仑山)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成功跨越青藏铁路
  • 工业和信息化部:力争2023-2024年电力装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达9%以上
  • 世界首台!二次再热630℃国家电力示范项目落户山东郓城
  • AI助力光通信需求增长 特发信息半年度营收增长24.08%
  • 青海省绿色电力认证工作交流会在北京举行
  •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国网青海电力公司合力推进绿电体系建设
  • 青海德令哈柏树山新村:“电”绘乡村生活新画卷
  • 当戈壁滩遇上光伏:昔日不毛之地成为今日“光伏海”
  • 追“风”逐“日” 张家口探索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 国家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首个规范文件出台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设公司 乌图-柴达木750千伏线路工程跨越施工圆满完成
  • 青海: 推动电源侧、电网侧百万千瓦级化学储能示范基地建设
  • 「青海重点工程巡礼之电力篇④」昆仑山下筑“昆仑”
  • 青海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突破4000万千瓦居中国首位
  • 青海省泽库县:“电力引擎”为畜牧业添动力
  • 国家电网:“实”字为要破难题 “干”字当先促发展
  • 最新电力版图:谁是缺口大省,谁是最强“外援”?
  • 业绩良好 光伏行业海外布局提速
  • 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 光伏智慧公交站在西咸新区建成投用
  • 三峡集团青海格尔木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正式开工
  • 青海高海拔地区开建装机容量24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
  • 青海湟源县“双网”融合提升乡村供电服务质量
  • 权威发布!中国光传输设备行业发展格局及代表企业调研
  • 专家解读 | 聚焦重点难点 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
  • 国家能源局: 2023年7月光伏新增装机20.14GW
  • 数字化赋能新型电力技术建设 东方电子上半年营收净利同步增长
  • 分布式光伏“强配”储能政策也要来了?光储一体化再提速
  • 青海省加快建设重大清洁能源项目
  • 《中国电力建设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3》发布
  • 产品畅销海外 刷新世界纪录!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活力十足
  • 光伏产能过剩与融资热之下: 绿色金融"贷"动产业链
  • 国务院: 出台促进绿色电力消费政策措施
  • 国家能源局: 进一步加强电力安全监管工作,防范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 160多个重大项目全面推进建设
  • 1月至6月开复工重点项目161项
  • 未来电网:解锁能源转型和脱碳的价值潜力
  • 三峡云南能投再添3个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
  • 四连冠!天合光能至尊N型700W系列超高功率组件获美国RETC"全面最佳表现"奖
  • 四项电网工程+西部最大抽水蓄能电站赋能“大美青海”
  • 电力电子技术如何助力能源领域实现“双碳”目标
  • 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公司大柴旦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 【光电通信】什么是光模块MSA多源协议?
  • 西宁市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召开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座谈会
  • 探访电力“秘密基地”
  • 政企协同,保障电网建设有序推进
  • 国网青海电力启动配网无人机规模化巡检工作
  • 光伏辅耗材市场“冰火两重天”
  • 全力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内蒙古让新能源“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
  • 物资集团成功开拓系统外首个分布式光伏项目
  • 光伏全球化趋势难改,业内巨头热议“出海”产能落地挑战
  • 靠前服务 先行先试 国网引领青海绿色发展
  • 国网青海营销服务中心完成双模通信设备试点应用
  • 我国首款柔性太阳翼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 市场需求旺盛 光伏赛道景气度高
  • 国家电网公司:始终牢记“国之大者” 保障电力可靠供应
  • 国家能源局召开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电力设备检修策略研究第二批试点项目启动会
  • 事关光伏!工信部、商务部、能源局发声
  • 市场变数加大 光伏产业下半年或开启“淘汰赛”
  • 资金鼎力支持!上半年太阳能发电投资翻倍,光伏公司半年报业绩亮眼
  •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今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上调至120-140吉瓦
  • 电力保供 动能十足
  • 绿色经济助电力企业走出去
  • 西南电力困局:从弃水到缺电
  • 能源企业纪检监察机构督促提升电力保供能力 聚焦关键环节护航迎峰度夏
  • 电力电子化新型电力系统专项”资助启动 600万元鼓励跨界融合
  • 国电电力重要人事变动!
  • 解读中央深改委《意见》|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会催生哪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
  •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推进上市公司积极参与
  • 大虹桥光伏产业联盟成立
  • “尺寸之争”熄火 减少内耗助力光伏产业向好发展
  •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全面提速,智能电网迎机遇,市场规模将超千亿
  • 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2023年理事会会议召开
  • 光通信产业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
  • 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旺盛 中企积极布局海外产业链
  • 光伏组件尺寸终于统一,但行业内耗没有划上“句号”
  • 电力“AI军团”备战亚运会
  • 预计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6%左右!中电联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3》
  • 从“发展等电”到“电等发展”让电力服务“润物细无声”
  • 电力护航兰洽会精彩开幕
  • 国资委:全力以赴做好能源电力保供
  • 中电联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3》:电力行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 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有坚实基础 多个重点电网工程建成投运
  • 首届新能源数字化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创新论坛隆重举办
  • 电力赋能 奏响优化营商环境乐章
  • 提升电力服务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 极端天气下跨省电力交易准备好了吗?省间还存在定价难题
  • 首个政企合作电力双碳中心在津启用
  • 发电量世界第一 我国电力出海扩围
  • 助力电力行业绿色转型 保险业协会发布发电企业保险风险评估工作指引
  • 我国首个省级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获批
  • 国网滨州供电公司组织开展电力爱心超市“安全生产月”活动
  • 国网北京电力全方位保障中考供电安全可靠
  • 全球最大水光互补电站雅砻江柯拉光伏电站投产发电
  • 海峡两岸能源电力融合发展论坛举办
  • 推动行业创新突破 业界聚焦电力建设行业绿色转型升级
  • 赋能电力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力建设发展大会”综述
  • 首期中国电力建设发展指数发布:绿色转型升级加快
  • 我国首个省级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中心青海获批落地
  • 欧盟未能就电力市场改革达成协议
  • 业界热议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统筹处理低碳、安全、经济三要素关系
  • 合作组织新型电力系统专委会成立
  • 光伏“新秀”钙钛矿电池崭露头角
  • 国网青海电力:强化现场管理 守牢安全底线
  • 中国电力助力东南亚?越南电荒再引话题
  • 瑞星助力三峡集团提升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 建筑也能“碳中和”?看光伏与建筑的“跨界”联动
  • 电力迎峰度夏须挖潜需求侧管理
  • 光伏产业面临洗牌
  • 我国首条输送“沙戈荒”新能源为主的电力通道开工
  •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亟待提速
  • 标准光纤数据传输创最快纪录
  • “光伏+储能”保障群众安全充足用电 绿色电能亮万家
  • 国内首个光伏与主粮生产融合项目并网成功
  • 中国光伏业起伏20年
  • 走进数智新时代
  • 信通万物 提质赋能 第31届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观察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召开网络运行安全紧急调度会
  • 通信业全力保障高考|莘莘学子逐梦未来 通信业全力护航
  • 2023国际通信展:创新领航数智新时代
  • 国家电网公司100G大容量骨干光传输网络正式投运
  • 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
  •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深化党建业务融合 高质量发展添动能
  • 国网青海电力公司全力护航高考 保障供电可靠
  • 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 新型电力系统将加强四大体系建设
  • 中国推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 对话隆基绿能创始人:在找到光伏终极路线前,将谨慎布局产能
  • 行业专家论道电力企业如何数智化转型,分析:现在是能源行业数智化发展的政策红利期
  • 神舟十六号成功发射!“通信铁军”30年现场保障
  • 卷土重来!“通信设备”强势大涨,主力资金大幅净流入名单出炉!
  • 直击全球光伏大会:乐观与担忧
  • 业界热议光伏产业发展:2027年有望超越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
  • 青海第三批5.5GW风光大基地预备项目名单:华电、中石油等上榜
  • 【信用热点】电力行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指标发布
  • 木棉红 央企红丨能源改革进行时,电力行业后市展望
  • 物联网技术助力电力行业开启智能新时代
  • 我国电力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附竞争格局、发展历程等)
  • 长距离传输解决方案,从光端机光纤传输器开始
  • 数字中国深度报告:数字中国产业星图
  • 通信设施:数字中国关键底座,三大环节龙头梳理
  • 中国通信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及未来发展趋势
  • 中兴通讯(000063):路由器及交换机增速第一 算力基础设施拉动第二成长曲线
  • 中国空调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及未来发展趋势
  • 网络通信设备行业发展特性、发展态势趋势机遇、市场规模主要玩家
  • 助推能源产业管网建设,维谛技术(Vertiv)展现卓越实力
  • 技术硬实力摊牌了!深信服深度参编首份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国家标准
  • 一级安全分类占比93.33%!安恒信息连续入选《网络安全行业全景图》
  • 报告丨电子行业深度研究:人工智能加速,电子通信硬件迎来新机遇
  • 光迅科技创新技术成果刷新传输领域纪录
  • 旭派电池使用寿命大赛 有图有真相满满的正能量 最长使用年限12年!
  • 我国光通信有源器件领域第一项IEC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光迅科技参与制定

CORE BUSINESS

核心业务


 • 当前位置:
动态新闻  news
西南电力困局:从弃水到缺电
来源:能源新媒 | 作者:范珊珊 | 发布时间: 2023-07-19 | 108 次浏览 | 分享到:

曾经严重弃水限电的西南地区,近年电力出现供应缺口。夏季高温叠加来水减少,今年西南地区还会缺电吗?

  6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能源电力保供工作推进会,要求各中央企业全力以赴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工作。这是月内国资委第二次电力迎峰度夏的部署会,月初在广东召开的能源电力保供专题会上,国资委要求发电企业应发尽发,多发满发。

  进入炎热的7月,西南电网再次呈现尖峰时刻电力供需偏紧的态势,进入迎峰度夏关键时期,但能否平稳度过这个夏天,还要看今年上游的来水情况。

  据气象部门预计,今年夏季(6-8月)西南地区东部及华中中部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湖北大部、湖南北部、重庆东部、四川东北部等地降水偏少2-5成,可能出现区域性气象干旱。

  显然,今年夏季西南省份保供的压力依然很大。截至2022年年底,四川省电力总装机12390万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水电装机9748.5万千瓦,保持全国第一。云南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为11145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为8112万千瓦、火电1535万千瓦、风电912万千瓦、光伏585万千瓦。

  对于云南、四川这两个省份来说,因以水电、新能源为主的电源结构和出力特性受气候变化、季节更替影响较大,电力供需形势依然严峻。“今年电力供需紧张态势应该比去年情况有所好转,去年夏季来水是特枯,今年比平均年份偏枯20%。但是,保供压力依然较大,呈现出‘丰紧枯缺、总体偏紧、有一定缺口’的特征。”四川当地一家电力公司的负责人对《能源》杂志称。

  去年夏季的缺电情形人们还记忆犹新。在7-8月两个月内,四川省经历了历史同期极端高温、最少降雨量、最高电力负荷、缺电时间历史最长的“四最”叠加局面,电力供需严重失衡,历史同期首次出现电力电量“双缺”,四川省政府暂停工业用电长达半个月,不少地方的民生用电也陆续受到了影响,不得不启动能源保供一级应急响应。

  依仗水电的川滇两省,电力生产“靠天吃饭”,在气候变化影响下,以往需要防汛的时节,去年旱情不断,长江流域从上到下都遭遇了罕见的“主汛期反枯”现象。国家气候中心称,在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仍呈多发强发态势,今年我国南方地区重点防范夏季持续性高温天气,确保迎峰度夏能源供应。显然,气候变化危机已成为现实威胁,极端天气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都显著增加。

  对于水电装机比例近八成的川滇这两个省份而言,高温以及干旱的气候将会直接导致发电主力——水电出力减少。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主任王益烜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今年前4个月,全国规模以上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13.7%,其中4月份同比下降25.9%;5月份水电生产延续下降趋势,预计当月水电发电量同比降幅比4月进一步扩大。受水电生产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当前云南电力供应仍呈偏紧态势。

  和水电一样,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源都是典型的资源气象依赖型电源,其发电出力随天气变化而波动,极端气候条件下出力更是“大起大落”。可再生能源大发展,使得整个能源系统受到气象因素的驱动作用日趋显著。当“水电大省”遭遇缺水限电的危机,究竟如何破局?以水电、光伏和风电为主力的川滇电力系统,该如何应对极端气候带来的挑战?

  从“弃水”到“缺电”

  事实上,四川、云南原本是发电大省,多年以来一直深受“弃水”问题困扰。在正常的年份,夏季是一年中降水最为丰沛的季节,奔腾的河流随着地势的降低,将倾泻而下的动能,经由沿途的涡轮机转化为数量可观的电能,川滇两省每年的发电除了能够自给自足之外,还可以支援多个省份。四川的电力外送至江浙等东部沿海省份,云电送粤、云电送桂已经成为了近些年来解决云南弃水问题的关键路径。

  在2020年之前,云南、四川两省的弃水问题严重。数据显示,2016年云南弃水电量攀升至315亿千瓦时,达历史最高点,同期四川的弃水电量也达到了164亿千瓦时。

  变化从2016年开始,为了消纳更多地水电,地方政府从2016年后出台更多的政策引进工业企业,提升当地的电力消费。特别是当时全国推动铝冶炼行业的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以优惠的电价向一些耗电量高的企业抛出橄榄枝。

  以云南省为例,利用水电优势,推出优惠电价吸引存量电解铝产能向云南聚集。据昆明电力交易中心统计,云南省内水电发电占比长期超过80%,汛期拥有大量电力富余,但由于2016年以前云南工业欠发达,大量的电力无法耗用,弃水电量超过百亿度电,西电东送是前期唯一出路。

  自2016年开始,云南省下发多份文件,表示要将水电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17年,先后印发《关于推动水电铝材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专项政策,通过优惠电价引入水电铝材、水电硅材等产业,推动水电铝材一体化发展专项用电方案。2018年,云南省提出要抓住供给侧改革下“北铝南移”时机发展水电铝,通过实施电解铝产能置换入滇,承诺给电解铝企业的优惠电价为0.25元/千瓦时。

  从2018年开始,神火、其亚和魏桥等企业将其电解铝产能陆续转移至云南。2018-2020年之间,云南从山东、河南等省份承接了超500万吨的电解铝产能。水电铝材、水电硅材产业一体化发展大幅提升了当地用电量。2019年,弃水电量仅17亿千瓦时,同比减少158亿千瓦时,结束了“十二五”中期以来大规模弃水的历史。

  据统计,2019年云南电解铝耗电量255万千瓦时,占工业用电20%。2022年,云南省用电增速达到11.8%,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5%,电解铝耗电量增加至575万千瓦时,占工业用电达到33%,复合增长率达到31%。

  令这些企业没想的是,产能转移过来之后竟然遇到了限电的尴尬。去年,因为干旱气候的出现,导致了对高耗能企业的限电管理。2022年8月,云南省内电解铝运行规模达到历史高位521万吨,9月天气干旱,水电发电力下降,省内工业用电紧张,电解铝企业在9-10月响应用能管控,减产总规模达122万吨。

  进入2023年初,云南省内降水较少,来水偏枯,水力发电承压,云南省外送电量已处于低位,难以进一步降低。2月,云南电解铝企业再次减产,减产规模达78万吨,两次合计减产达200万吨的规模。据上海有色网的调研,截至6月中旬这部分减产产能仍未重启,目前云南省内电解铝运行规模约为326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150万吨左右。和云南情况类似,四川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亦是西部最大的电子产业生产基地。

  高耗能产业向西南地区的转移,大幅提升了当地的用电量。令当地主管部门没有想到的是,特殊气候的出现,在保证外送的前提下,本地电力保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难以支撑的煤电

  作为四川、云南省内的第二大电源,火电肩负着调节水电出力不够不均的重要责任。不过在2020年之前,火电在发电小时数方面被水电大大挤压了,特别是水电出力充足的情况下,当地煤电空间受到了严重积压。

  据统计,云南省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从2007年5014小时下降至2019年的2113小时。2019年12月,国电宣威电厂申请破产清算,就是云南火电生存状况堪忧的集中体现。根据相关文件,宣威电厂资产12.59亿,负债52.88亿,负债率超过了400%。

  长期以来,云南省内煤电发展缓慢,煤电机组利用小时数长期偏低,2022年全年发电量仅为357亿千瓦时,利用小时数仅为2858小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近两年煤价飞涨,火电厂经营面临巨大压力,在省内火电电煤产能不足的情况下,火电厂没有动力采购外省电煤。

  根据《云南省能源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及《云南省能源保障网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十二五”期间,云南火电利用小时数极低,从2010年的4855小时下降至2015年的1550小时,火电企业亏损严重,“十二五”累计亏损额超过100亿元,且有扩大态势。

  长期以来,云南省内火电企业上网标杆电价一直处于南方五省区最低水平,市场交易电价几乎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导致煤电价格长期严重倒挂。一面是云南水电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另一面是云南的火电规模踟蹰不前。最终结构失衡,火电难以为整个电力系统兜底支撑。

  去年出现的缺电局面,推动了燃煤市场的改革。2023年1月1日起,《云南省燃煤发电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实行。根据《方案》云南将建立煤电电能量市场,允许煤电上网电价在基准价上下浮动20%;同时,云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煤电调节容量市场,按照各类电源、用户的不同需求分摊调节容量成本。

  在去年经验的基础上,面对今年可能再次出现的用电紧张局面,云南省紧盯2023年火电发电量486亿千瓦时目标。当地媒体报道称,云南省政府建立督导帮扶及约谈通报工作机制,督促重点产煤州市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保供专班,持续推动电煤增产增供。火电开机容量持续提升,开机率达100%,日发电量突破2亿千瓦时,均为近8年最高。

  除了推动煤电市场化改革、建立容量市场,云南在规划上也提出要建设火电。在火电建设方面,云南纳入国家规划的5个共480万千瓦煤电项目中,省能投红河电厂扩建70万千瓦煤电项目已开工;华润昭通70万千瓦煤电项目在省政府专题协调后进展提速,预计12月底前开工;剩余3个共340万千瓦煤电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在四川,水电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成都等负荷中心缺乏本地电源,电压支撑弱,电网安全稳定水平低,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不足。“四川省内电源与负荷的分布,因而存在从‘川西向川东’、‘西部向东部’两个‘西电东送’的情况。其中‘川西向川东’主要是省调电力,‘西部向东部’主要是国调电力,但是 “西电东送”都存在电网通道容量的瓶颈或制约。“当地发电企业的负责人对《能源》杂志称。除了在负荷中心附近推进新的煤电项目,此外我国西北地区煤电、新能源丰富,能够与四川水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实现互济,加强外电入川通道建设。

  毫无疑问,煤电等以化石能源为燃料的电源是基本不受极端天气影响的稳定电源。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电力系统中,化石能源发电将在极端天气引起的供电短缺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虽然两省都规划了火电新增装机,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火电亏损问题,否则规划也只是一纸空文。但是一般而言,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远火”难解“近渴”。

  滞后的新能源

  除了火电发展受限,云南、四川两省新能源进展也相对缓慢。2015年,因为弃水等原因云南省全面叫停新能源开发,近几年来电力供给紧张局面的出现,同时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新能源发展暂停5年后,2020年开始,在特定地区启动新能源项目开发。

  云南的新能源崛起源于2020年的“8+3”计划,彼时云南在大规模上马高耗能产业之后出现了低电价缺口,才重新启动了新能源招标。彼时,云南省能源局提出了“8+3”解决方案,即在适宜区域开发建设800万千瓦风电和300万千瓦光伏,该方案的初衷是因为2017年云南省提出的水电硅和水电铝产业枯水期缺电的困局。

  按照云南规划的水电铝和水电硅产能设计,达产后云南省的年度新增电力数量达到1300亿kWh,而在枯水期的电源问题无法解决,因为云南85%以上的电力来源于水电,云南每年3500亿kWh的电力产出,1300亿kWh输送到广东、广西,而枯水期就无法保证水电硅和水电铝的电力需求,由于风电和水电的枯水期及汛期刚好互补,枯水期恰恰是大风季节,刚好补充枯水期电力缺口250亿kWh。

  然而,现实情况是当地新能源项目开发难度很大。虽然当地风光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南方风光开发建设比北方复杂得多,云南省内90%以上是山地,山川河流纵横,地形复杂多变,土地敏感因素分布较多,受资源、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等多重影响。

  以云南风电开发为例,当地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1.23亿千瓦,可开发的风电装机规模总量约2000万千瓦,可开发资源主要聚集在云南省哀牢山以东地区,风电场多位于海᠁较高的山地或山脊,难以形成大规模的风电基地,叠加风机大型化,设备进场困难。目前云南建成风电项目平均约10万千瓦,呈现“规模小、位置分散”等特点。对于“8+3”项目,尽管其装机容量较大,但从单位装机的场址范围看,其单位装机的场址面积仍然较大,其风机布置仍较为分散。

  在云南,光伏电站多位于坝子及坡度和起伏较小的山地上,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光伏电站基地,目前建成项目平均装机约4万千瓦。

  由于光伏和风机项目布置分散,也导致集电线路和道路工程量大,项目投资成本较高。

  但是,一方面用电紧张的局面,一方面为了打好绿色能源牌,云南省的新能源建设速度也在提速。上个月,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能源局印发《云南省2023年第一批新能源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确保实现2023年新开工新能源1500万千瓦、投产并网新能源项目装机1500万千瓦的目标。四川省也提出,大力推动新能源装机的增长到2025年,全省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000万千瓦、2200万千瓦以上。

  然而,根据昆明电力交易中心预测,云南规划投产的2831万千瓦新能源,政策激励明显不足,投产进度缓慢,很难实现按期投运。若2023年风电和光伏不能按期投产,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则加剧。

  光伏和风电等项目由于送出通道受限,其结果是电源结构单一,目前来看,主力电源供应依然受来水影响很大。对于高比例水电的云南和四川来说,随着新能源装机的提升,如何将新能源和现有的水电项目有机的结合,实现互相补充、调节是今后的一项长期任务。

  未来出路

  川滇两省电源装机结构多年来以水电为主,煤电占比偏少,可再生能源增长相对缓慢,一旦来水紧张,调节能力就会不足。

  2022年,云南新增装机1279万千瓦,其中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后,云南区域内水电新增装机500万千万,水电仍是云南省发电装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是,目前我国的水电开发已经接近尾声,在乌东德水电站和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后,云南省在建的仅有装机容量140万千瓦的托巴水电站,未来云南省的水电装机增量有限。

  而作为清洁能源大省,云南新能源远景可开发容量达1.5亿千瓦以上。据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消息,截至5月份,云南全省统调装机1.0543亿千瓦,其中风电装机达1125万千瓦,超过火电统调装机,成为云南省仅次于水电的第二大电源。

  “十四五”期间,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将成为增量电源的主力,对缓解供需矛盾、优化电源结构、保障电力供应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的电力装机构成中,毫无疑问,新能源在川滇两省将成为水电之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年3月,国家能源局开展全国主要流域可再生能源一体化规划研究工作,启动全国流域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国家能源局指出,水电响应能力较强,可进一步平滑新能源出力曲线,通过调峰调频从而改善风光消纳问题。此外,风、光与水电年内的发力峰谷存在错位,存在较好的互补性,风光“枯期”水电发力,水电“枯期”风光可提供一定支撑。

  因而,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水风光互补一体化项目成为了未来的选择。四川省发布的《四川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称,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其中重点提到药加快打造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大渡河中上游4个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同步推进其他流域水风光多能互补开发。

  6月,四川省能源局、发改委发布了一则《加快推进多能互补电源建设激励措施的实施细则》,文件中对之前发布的《加快推进多能互补的激励措施》中的申报条件、申报流程以及监督管理做出进一步明确。文件中指出:有调节能力水库电站原则上配置附近60公里范围内的新能源资源,就近接入水电站升压站实行水风光一体化开发,配置规模原则上不超过水电站核准批复的总装机容量规模。

  水风光一体化项目的开发,可以解决外送通道受限的问题,利用水电输电通道打捆送出。在满足电网要求的前提下,怎样调节水电,防止弃光;预测光伏出力较大时,怎样提前腾库,避免弃水;预测光伏出力较小,怎样抬高水头,降低发电耗水率等都是流域梯级调度人员面临的实际问题。

  据研究,这两个省份潜力巨大。仅金沙江中上游云南段水风光多能互补基地可开发10座装机2556万千瓦水电站、规划约50个装机约600万千瓦的风光伏电站,合计3150万千瓦;怒江云南段水风光多能互补基地共规划“两库十三级”总装机2227万千瓦的水电站,规划装机约600万千瓦的风光电、抽蓄电站,合计2800万千瓦。仅云南省内的金沙江中上游、怒江中下游风光水多能互补基地就可提供6000万千瓦的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

  “水电充当调节电源时,运维成本肯定会增加,但水电站附近的风光资源给已有的水电企业开发,可以弥补水电充当调节电源的损失。”上述四川电力企业人士对《能源》杂志称。

  在未来,依托水电远程集控统一调度+智慧电网技术,理想的模式是将大中型水电站打造为风光电进行日周调节+蓄能的抽蓄功能电站,发挥水电站的调峰蓄能去平抑风电光电不稳定对电网的冲击。利用现有输电通道将风光水互补送出的同时提高了能源供给、送出通道利用率,是“基地开发、就近接入、打捆外送”创新协同开发模式的有益探索。尖峰化的用电负荷将是未来电力供应的常态,如何在面临尖峰负荷时实现风光水互补互调、低碳保供,将成为检验新型电力系统的试金石。(能源新媒 范珊珊)